教育学部2023级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学部2023级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于1994年开始专科层次招生,1999年开始本科层次招生,2001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硕士点,2018年获博士学位授权点,2020年获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广西唯一拥有从全日制本科到硕博培养的重要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本专业是广西首批教师教育优势特色专业、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和卓越学者计划、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广西教育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等高端人才培养平台,拥有省级示范教学实践基地、卓越教师协同培养创新实验区等教育科研实习基地10余个。专业秉承“素养本位”理念,坚持“产出导向”,创设“U-G-E-S”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信息技术(义务教育阶段表述为信息科技,后文同)教育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人才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近三年,建设自治区级以上一流课程6门,师生获自治区级以上奖励和项目支持130余项。毕业生综合素质高,深受区内外优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青睐。
二、专业代码、名称
- 专业代码:
040104
- 专业名称:教育技术学
(师范类)
三、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
(一)培养类型:师范学术型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据广西师范大学人才培养定位,着眼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人才的诉求,立足广西,辐射全国,围绕新师范建设,培养师德修养高、专业理论实、实践技能硬、教学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教学研究型信息技术优秀教师,以及面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学生毕业5年左右成长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教研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骨干力量。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定位,对师范生毕业5年左右的职业发展预期目标分解如下:
- 师德修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认同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教育技术事业,自觉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守师德规范,立德树人,关心、尊重和爱护学生,做学生人生成长的引路人。
- 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熟谙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熟练掌握中学教学、管理和育人的理论和方法,把握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动向;熟悉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与教材。同时较为系统地掌握从事教育技术或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技能,了解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战略、政策、法规、标准、前沿和发展趋势。
- 专业能力。具有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具备教学设计、组织、评价等教学能力,能够创新地开展信息技术及相关课程教学与研究工作;具备综合育人的素质,能创造性地在学科教学、文化创设和社团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具备对数字化教/学环境、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的能力,以及综合解决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应用教育技术学理论与方法,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 文化素养。拥有丰富的学识;善于沟通与合作,勤于探索与反思;具备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能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创业实践;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能主动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国际与前瞻视野,能终身学习,与时俱进,更新自身知识与提升能力,实现自我专业发展。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以下要求(包括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四个维度,对应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沟通合作八个二级指标):践行师德
1【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和高尚的师德修养,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1.1 思想政治素质。爱党爱国,遵纪守法,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刻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1.2 职业道德素养。能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具有依法执教意识,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专业伦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2【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型,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并给予正确的指导,立志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2.1职业认同。认同信息技术教师职业价值,对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技术事业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2.2关爱学生。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立志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学会教学
3【学科素养】 掌握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能够将教育技术理论、方法与学校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教育实践相结合。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信息技术学科基本思想与方法,了解信息技术学科与他学科以及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对学习科学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
3.1教育技术专业素养。掌握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技能,理解学科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教育技术学与学科教学以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联系,具有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的意识。
3.2信息技术学科素养。具备较为扎实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具备较为全面的数字素养,较为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体系、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理解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了解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具有跨学科教学意识,具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基本技能。
3.3 科学和人文素养。具备广博的人文、科学、艺术、技术、工程等基本知识和素养;掌握并理解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科学等教育科学基本原理;熟知中学教育中学科融合的价值,理解社会实践、生活实践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刻意义。
4【教学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掌握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具备运用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进行数字化教/学环境、资源和过程的设计与开发,以及综合解决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4.1 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能力。了解学生的认知与发展规律及特征,掌握教学基本技能,熟悉学科课程标准,具备运用教学相关理论,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准备与设计、组织与实施、评价与反思等基本能力。
4.2 数字化设计与开发能力。具备运用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进行数字化环境设计与开发、数字资源设计与开发、数字化学习过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能力。
4.3 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问题解决能力。具备运用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或综合解决信息化环境下其他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学会育人
5【班级指导】 具有德育为先的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5.1 班级建设与组织。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掌握班级建设与班级活动组织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组建班级和组织开展班级活动的基本能力。
5.2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和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6【综合育人】 了解中学生发展规律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育人价值,能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6.1 学科育人。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育人价值,熟悉信息技术学科在各学段、各主题内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育人内涵、目标和方法,具备有机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开展育人活动的基本能力。
6.2 文化与活动育人。了解文化育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参与创设学校信息技术文化环境与氛围的基本能力,能参与到设计、筹划或组织信息技术创新文化节等大型学校文化活动中。了解教育活动育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设计和组织信息技术相关主题教育或社团活动,指导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应用或创新实践活动等的基本能力。
学会发展
7【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教育技术研究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与前沿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7.1 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具有国际化的教育视野,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教育技术研究以及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与前沿动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与态度,能够根据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基础教育对信息化教育人才的需求,合理地规划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
7.2 反思与创新意识。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能够进行自我反思、诊断和改进;掌握教育研究方法,经历研究的过程,能够分析或尝试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具备一定研究能力和学术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方法,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8【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能够在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和负责人的角色。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8.1沟通交流。能够逻辑合理、条理清晰的通过口头、书面以及数字化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基本能力。
8.2团队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价值,理解团队中每个角色的定位以及对于整个团队的意义,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在小组学习、专题研讨、网络分享等学习活动中,承担多种角色且做好自己所承担角色的工作,并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关系矩阵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师德修养 | 培养目标2专业知识 | 培养目标3专业能力 | 培养目标4文化素养 |
---|---|---|---|---|
师德规范 | √ | √ | ||
教育情怀 | √ | √ | ||
学科素养 | √ | √ | √ | |
教学能力 | √ | √ | √ | |
班级指导 | √ | √ | ||
综合育人 | √ | √ | √ | |
学会反思 | √ | √ | √ | |
沟通合作 | √ | √ |
四、学制和修业年限
- 学制:标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
- 修业年限: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
五、专业所属学科门类及相近专业
- 所属学科门类:教育学。
- 相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网络与新媒体。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 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设计、教育传播理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学习科学与技术、高级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数字影视编导与制作、人工智能基础、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育技术实践项目(1-4)等。
七、主要实验及实践教学要求
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践实训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两个组成部分。
- (一)课程实践与实训
大部分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均设有实践课时,包括实验实训、实践等,以支持学生课程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 开设实践课时的必修课
大学计算机、电子技术与开源硬件、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摄影技术基础、教育研究方法、算法与数据结构、数字影视编导与制作、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实践项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 - 开设实践课时的选修课
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技术基础、视觉艺术基础、三维设计与创意、摄像与后期处理、网页设计与制作、移动学习应用开发、智能机器人程序设计与实践、多媒体美术设计、影视后期制作、传感与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通用技术、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人机交互技术与设计、STEM教育理论与方法、数字化校园工程规划与设计等。 - 实践(实验)要求
- (1)配套实践(实验)课程需与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上统筹安排,通常由理论课教师同时承担相应的实验课,实验室教师辅助。
(2)实践(实验)课程以验证型实验为辅,以设计作品和综合性设计为主。其中,以设计作品为主的实验,应向学生公布评价标准,并组织期末的作品展示、集体观摩、点评和总结活动。 - (二)教育见习
- 实践教学周
1-3年级,每学年设置1周“实践教学周”,组织实践基地观摩、校园文化体验、课堂教学观察、教研专题讲座学习等见习活动,以及相关的专业实践项目活动。 - 集中见习
集中见习于教育实习前期进行,聆听学科教师与班主任开设教育教学讲座,学习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与课外活动组织的方法。
- (三)教育实习
- 教学工作实习
主要包括备课、说课、试讲、课堂教学、实验指导等环节,以及课外辅导、作业讲评、学业测评、教学反思等活动。 - 班主任工作实习
主要包括班主任实习工作计划制定、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组织、社团活动指导等。
- (四)教育研习
反思自己与他人教育教学实践,选定研习主题,收集整理资料,合作探究,交流研讨,撰写研习报告与总结。教育研习贯穿于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集中研习于教育实习后期或结束后开展。 - (五)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主要包括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撰写、检测与答辩等环节。 - (六)社会实践
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完成社会实践相关学习活动。 - (七)第二课堂
根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规定,参与并完成第二课堂课程或实践活动评价考核,获得“第二课堂学分”并形成“第二课堂课程成绩单”记录至学生档案。“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内容包括:思想成长、实践锻炼与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文体活动、社会工作(含社团)、技能特长及其他等七个模块。
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对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专业比赛奖励、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累积并折算为学分,可兑换相应的实践课程学分。 - (八)劳动教育与军事技能训练
开展劳动教育和军事技能训练,完成相应的劳动实践活动和军事技能实训活动。
八、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 毕业最低学分要求:
165
学分 - 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学位
九、课程结构与学分分布比例
十、课程设置计划
- 见附表:(1)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系专业课程设置计划总表
(2)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矩阵图
十一、说明
- 本次培养方案的执行对象:从2023级学生开始均使用此方案,直到新版培养方案出台;
- 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负责人和参加人员,包括利益相关方代表、同行专家、毕业生代表、高年级学生代表。
- 其他说明情况
- 方案修订过程中,组织多次交流研讨,全系教师群策群力,学部与学校的相关人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在调查利益相关方的意愿与建议基础上,结合我校办学理念与实际条件,明确专业未来发展方向,审慎修订各项内容。